最好的課程在路上 ——成都研學營第一天紀實
來源: 錄入者: 發(fā)表于: 點擊:
精神與味蕾的雙重盛宴
8月2日,常州市第一中學成都研學團開始了第一天的行程。在專業(y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有序參觀了三星堆古遺跡博物館和其文明的延續(xù)金沙遺址博物館。神秘瑰麗,動人心魄的古蜀文明畫卷由此慢慢展開在我們眼前。下午,我們驅車前往寬窄巷子進行了為時一個小時的自由活動。這些遺留下來的清朝古街道交錯相通,青磚黛瓦的建筑別有風味,街道小吃林立,景觀叢生,現已成為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交匯的最好印證。豐盛的成都名小吃晚餐更是讓我們一飽口福。麻辣鮮香、層次豐富的川菜在唇舌之間激蕩,令人回味無窮。
今天我們結隊參觀了位于西南,聞名遐邇的三星堆古遺跡博物館。這所博物館中青銅立人像在初、高中的歷史教材中多次出現,今天的近距離接觸更令我清楚地認識到這批古蜀秘寶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經過后期查閱資料,我才知道三星堆文化的產生不是孤立的。它既有自己悠久而獨立的始源,又受著中華文明內部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乃至東方文明不同地域的文化或明或隱、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不能否認,三星堆文化的確是中華文明最古老的源流之一。我也覺得不枉此番成都之行!
原高一(8)班 周佳寧
今天,我們來到了三星堆遺址,這個帶這些神秘色彩的地方讓我們期待不已。
拿好耳麥后我們進入了場館,游客很多,但是都很安靜,想必大家都是抱著一種對古國文化的敬畏來的。不喧鬧,不嘈雜,在這種安靜中去聆聽、學習和接受一些東西是我所喜歡的。在訓練有素的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了對三星堆遺址的全面了解,開始了與古老蜀文化的近距離接觸。
一號展廳沒什么特別的,和很多博物館一樣有點單調。但是二號展廳我覺得很好玩,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很多以前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東西,各式各樣的面具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是十分時尚的。但是最讓我驚訝的是那個青銅神樹按照原本的造型放大N倍,成為一棵四五層樓高的放大青銅神樹,展館就分布在神樹周圍,游人環(huán)樹而上,既觀賞文物,又暗合漸入佳境的意味)。前往精品陣列室,不免有些遺憾,但是國寶級的精品我們都有幸看到了。在小小的側館,博物館居然把數十個令人眩目、價值連城的展品存放在一起。除了感嘆,我什么都說不出來了。
三星堆遺址還未完全開發(fā),它就像一顆流星,劃破中華文明的天際,沒有人知道它會飛向何方,但它留給我們的輝煌是永久的。
原高一(8)班 唐一夫
今天我參觀了三星堆博物館,深切地了解了古蜀國神秘的文化,見識了古蜀國燦爛的文明。
在此之前,我對巴蜀地區(qū)的文明早有耳聞,但是并不了解其內容,今天,我終于來到三星堆遺址,終于直觀地感受了巴蜀古國燦爛的文化。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棵青銅樹,一步入場館,我就被深深震撼了:那高達三米多的樹身,那九只斂翅欲歇的神鳥,還有那沿樹而下的神龍,全都栩栩如生,引起人的無限遐想,讓我很難相信那是距今4800年前的先人制造造出來的。在那個科學文化落后的年代,這棵樹的建造簡直是個奇跡,這讓我不禁要為古蜀先人的智慧與技藝而嘆服。古人認為樹是溝通天界的梯子,這棵樹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神話的豐富幻想與對生活的美好愿望。
此外,闊面凸眼青銅面具,大青銅人像,還有各種各樣精巧的玉器、青銅器都令我贊嘆不已,我覺得古蜀文化完全是可以與中原文化媲美的燦爛文明。
原高一(8)班 施云程
跨越千年的時空,將我?guī)Щ剡@文明發(fā)源的地方。冰冷的,不再具有生命的陶、青銅、玉器。
在那里,在柜子里,靜靜地訴說著自己的過往。似乎一切都索然無味,直到那棵耀眼奪目的青銅神樹綻放于我的眼前。九只神鳥昂首闊步,一條神龍盤旋其上,數把璋戈環(huán)繞著它,那一刻,它似乎在我的眼中復活。遙遠而神秘的國度啊,是誰將你再度喚醒?威嚴瑰麗的人像,面具,將古蜀國的燦爛輝煌重生,現世與往世,似乎只有一層玻璃柜的距離。從未那么近過,那樣的一個神秘,輝煌,又充斥著危險的朝代。該走了,遺跡外下起了雨,帶走了塵埃,留下那些文物們,淺吟低唱。走了,三星堆,后會有期。
原高一(8)班 唐云帆
“三星堆文化”在我過去的印象中是一個活躍在歷史書上的字眼,關于它的一切一度是需要反復熟讀背誦的考點,而正因此,它似乎被披上了枯燥的外衣,我心中的好奇心也與它漸行漸遠。
然而行走于蜀地青山綠水之間,三星堆真正的魅力才被感知。發(fā)跡于四川平原的三星堆文化遠離中原夏商青銅時代的繁華卻依然引領著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潮流。在三星堆,龍是不同于中原的抽象符號,獨具一格的禮器、精美而又詭秘的青銅面具引起人無盡的遐想。“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蜀地文明更吸引人的是它與生俱來的神秘感和浪漫色彩,古蜀國的國君蠶叢、魚鳧、開明氏,那黃金權杖上刻畫的人面,半人半鳥的殘缺雕塑……無不讓人對那個蠻荒時代大西南的文明之光心向往之。
原高一(8)班 張嘉和
從象征著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遺址離開后,伴著蒙蒙細雨,我們來到了被譽為“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之一”的金沙遺址。
踏入金沙遺址的挖掘現場,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挖掘坑大大小小地排列組合著,某些地方隱隱約約仍能看到露出冰山一角的文物。通過導游的講解我們才知道,這是古人進行祭祀的地點。它們看起來古老暗淡,但這一個個挖掘坑卻出土了無數的文物——動物尸骨,數以噸計的象牙,還有各類祭祀陪葬品,并埋藏有大量的烏木。當我站在三千年前金沙人曾生活過的土地上,忽然覺得自己仿佛跨越了千年的歷史,穿梭了千年的時光。
接著我們參觀了陳列館,暗黃的燈光照射著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讓他們靜靜展示著自己的意義,講述自己的故事。
文物不說話,但自然有一代代人將他們傳承,讓它們流傳千古。
原高一(8)班 鄭熙
今天8月2號下午,我們來到了金沙遺址博物館,所幸運氣較好,參觀時大雨初停。走進距三星堆兩千多年歷史的金沙遺址博物館,第一眼就看到了祭祀區(qū)的土方,從那里出土了珍貴的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貴文物,以及數以萬計的陶片、數以噸計的象牙、數以千計的野豬獠牙和鹿角,僅僅只是看那些掩埋在黃土中的截面就令人驚嘆了。
參觀結束后,我們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四川小吃。這頓晚飯顛覆了我原來對川菜的印象,除了麻辣以外,川菜還有很多別的味道,融合了四面八方的文化,非常好吃。特別是陳麻婆豆腐,白嫩的豆腐在經歷豆瓣醬和辣椒剁椒的渲染后,豆腐的清香與辣味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不愧是成都的一張名片!成都,不虛此行!
原高一(8)班 彭湃
下午,我們來到了金沙遺址博物館,找尋三星堆的傳承。在這里,我們看見了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其中蘊含的是巴蜀之國古人的智慧。
石虎以蛇紋石化橄欖巖制作而成,其黑色石料上遍布的白色紋理恰如老虎自身的斑紋,在管鉆的虎口內及胡須、耳間還涂滿了鮮艷的朱砂,造型的塑造使其栩栩如生。那玉鉞中間有大孔,形狀與玉璧相似,器頂部殘存著黑色膠狀物,這樣一件高貴的器具就可看出使用者的地位和等級了。
參觀完金沙遺址博物館,我們便去逛了逛寬窄巷子。在這兒,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成都的繁華與熱鬧。傳統(tǒng)小吃與現代店鋪在這里實現了完美的融合。
一天的奔波后,我們終于迎來了期待已久的晚餐。這一頓,我們來到夫妻肺片總店品嘗成都特色美食。豐盛的飯品讓人心生無限的幸福感,也刷新了我們對于成都的美食的印象。
成都第一天,很充實,也很開心。
原高一(8)班 章芳
今天下午我們去了金沙遺址,在那里身臨遠古文明,行走于考古發(fā)掘的現場。眼前大大小小的土塊,使我們仿佛置身于幾千年前在這片荒蕪大地上冉冉升起的文明之中。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與廣漢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類金飾則為金沙特有。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約22厘米的玉琮,顏色為翡翠綠,雕工極其精細,表面有細若發(fā)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國寶。結束了金沙的行程后,我們去了寬窄巷子。古色古鄉(xiāng)的街道人山人海,街邊戲曲、樂器、各種各樣工藝制作的聲音和人聲交織在一起,正是我想象中熱鬧的成都。
原高一(8)班 萬嘉希
在這飄雨的夏季,經過長達2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成都市金沙遺址博物館。雖說叫博物館,可它卻有30萬平方米之大。這極為著名的遺跡館中陳列著大量的珍貴文物與遺跡。參觀完之后,我更加覺得不虛此行。
發(fā)現金沙遺址,是早些年前的一個偶然。當時這里是一個工地,因挖掘出大量象牙、玉器、石器而受到專家們的重視。由金沙遺址可以推測當時的古蜀文化景象,因此,我們也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古蜀時期人們的生活。看到沙盤上縱橫的山川,交錯的河流,我便覺得,蜀道之難,真的是難于上青天了。
一個博物館之所以能夠名揚萬里,就在于其擁有的極其珍貴的鎮(zhèn)館之寶。而金沙遺址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因其館藏太陽神鳥而當之無愧。在見到它的真容之前,我已經在很多地方見過了太陽神鳥的圖像,這些圖像都十分的宏大與壯觀。因此在陳設館第四展廳的正中看到真正的太陽神鳥時,有些吃驚于它的小巧。它采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的形狀是一個圓形的太陽;外層圖案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由四只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它的做工精細,發(fā)出燦燦的金光,讓人情不自禁地將頭向前伸去仔細觀看。太陽神鳥現今已不止是一件文物,它從1600余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
金沙的歷史已歷千年,通過這次的參觀,我對于古代中國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也更加期待后面的行程!
原高一(8)班 狄韻潔
關閉窗口
打印文檔 |
主辦單位:常州市第一中學 蘇ICP備05086717號-1
地址:常州市椿桂坊蘇家弄55號(213003) 聯(lián)系電話:(0519)88121926 (周一到周五,8:00-11:00,13:30-17:30)
技術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常州萬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訪問統(tǒng)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