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寶祺(1935~2001),我校1952屆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航空智能材料結構研究的開拓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力學、測試技術和智能材料結構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提出了結構強度自診斷自適應理論和方法,解決了旋轉工況下多種測試信號和高壓功率信號的非接觸式同步傳輸技術關鍵,撰寫了國內(nèi)第一部論述智能材料與結構理論和應用的專著《智能材料結構》,主持創(chuàng)建了智能材料與結構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他拓寬了測試與記憶元件研究領域,發(fā)明、研制了多種新型傳感元件,主持完成了直升機整機結構等10余項大型工程應力測試項目。
1935年1月10日
陶寶祺出生于江蘇省常州市,1952年畢業(yè)于常州市正衡中學,同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學院,1953年因院系調(diào)整轉入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飛機工藝專業(yè)學習。1957年,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南京航空學院(即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教。20世紀60年代初,他曾參加過國產(chǎn)直升機的設計。不久,因為家庭原因,不能接觸機密而調(diào)出了研制隊伍,被安排到力學教研室。20世紀70年代,他參加了“長空1號”大型無人駕駛飛機油箱的設計,從事過大型壓力容器的防爆試驗,主持過中國自行研制的直6直升機的全機應力和振動測定。
20世紀80年代
陶寶祺在力學測試儀器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由于發(fā)明弓形應變片、微壓強傳感器、雙向引伸計、光纖轉矩測量裝置、高靈敏度液位傳感器和壓差式比重計等成果,他相繼獲得國家發(fā)明獎等獎項。
20世紀90年代
陶寶祺作為中國航空智能材料與結構研究的開拓者,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為推動這一高新科技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眾所周知,20世紀下半葉,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科技的迅速發(fā)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生活。1989 年在美國作高級訪問學者期間,陶寶祺院士了解到一個剛剛出現(xiàn)不久的新研究領域——智能材料與結構,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前景非常廣闊的新領域。1991年4月回國后,在“沒錢、沒人、沒設備”的“三無”境地下,陶寶祺院士創(chuàng)辦智能材料與結構研究所,首創(chuàng)國內(nèi)航空智能結構的研究。從國外回來時,他攜帶最多和最重要的行李就是八大箱外文資料。回校后,他從一個3萬塊錢要用3年的基金項目、一臺286計算機和一臺打印機開始了新的征程。他集中了30多位來自力學、材料、光學、機械、計算機和測控技術等多學科的青年教師、博士后和研究生,在國內(nèi)率先開展了航空智能材料與結構的概念、傳感與驅動元件、信息處理與控制方法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從不被困難和挫折所嚇倒,總是千方百計地尋找突破口。場地不足,他就安排各類實驗輪軸轉;設備缺乏,他就自行設計,土法上馬,甚至時常搬抬每塊13.5公斤重的砝碼;時間不夠用,他就每周七天“白加黑”。
如今,智能材料與結構研究領域在陶老師、陶老師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生的拼搏下,從初期的簡單構想到研究成果應用于我國多個航空航天重要工程;從一個新興研究領域的萌芽,到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從一個條件簡陋的研究所,到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個學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智能材料與結構的研究在不斷刷新高度和拓展廣度。
供稿 | 楊政寧
審核 | 顧鑫浩